“表白最爱民族志 送你最新学术书”
活动评选结果公布
所有留言都有动人处 赠书有限 挑最有代表性的
以下五位获得赠书
ID 我是你的一头小鳄鱼🙃
贝特斯《邻里东京》,在《羌在汉藏之间》与这本之间挣扎了很久,还是选贝特斯的《邻里东京》。作为一本描写现代的民族志,作者深厚的田野功力,拓宽了我的视野与思维。已经看了有四五遍了,在田野报告或是论文写得头疼的时候都会拿起来看看,很神奇,每次停下来看个十几页之后,总会有什么突然触动,打开思路继续干下去。
ID 以马内利
马凌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初读是震撼,再读是好玩。对不同于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礼俗而感到震撼,这让我震撼之余,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了新的认识,对我的视野真是极大的开阔。生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是宽容,读这样的民族志的书,让我抛弃狭隘观点,让我能够平等、温和对待土著文化。所以好玩者,非歧视也。如同一个被关进黑屋里的孩童,突然让他看到外面广大的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像发现了稀奇玩具一样,感到好玩。我对于民族志正同此义。
ID 柴雪
最爱的民族志书应该是潘毅老师的《中国女工》了吧。那时候还是个刚刚开始学习的小毛头,定量质性也才刚刚懂得分辨,总认为论文或者书本就是12345,后来看到了潘毅老师书,在一个工厂里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的资料,由感性生活化为理论知识的思考,每一种都让我惊叹。另外其实也很喜欢上世纪40年代李安宅先生所写《边疆社会工作》一书,书虽薄,但是面面俱到,论述了边疆发展的很多问题和矛盾,至今读来任然有启发意义。
ID 学沫
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民族志当然属于费老的《江村经济》。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真正懂得农村对于理解中国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我之前始终充满疑虑,为什么像费老这样的大学者会矢志不渝的扎根农村与基层,别人尽往城市去,他却往农村来,以至于撰写出《江村经济》这样的大作,虽然文章少不了那个时代的文字烙印,但始终保留着批判的精神。在读了费老的《江村经济》以及《乡土中国》等著作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建设是根本与基础。我们要研究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根源在农村,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在农村。我们要读懂中国、理解中国、解剖中国,必须深入到中国最根本,最基层,最“土”的农村,那样的学术研究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让社会有“痛感”。我认为费老《江村经济》为我从事农村问题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了一个新思维,新立场,新角度来思考中国的农村问题的本质与根源。
ID 顏季楓•Clay Yen
爱的民族志很多,要说最爱的话,那就要割爱,必推《天真的人类学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田野调查具有或多或少的幻象,直到你真正走进去时,才发现田野中的很多人和事都去这本书中呈现出来的那样有趣有爱,或者说是真实。而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群,每个人都是最天真的人类学者,不论自己还是“他者”,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彼此交织互动。
请以上五位读者以留言的方式将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发送给小编。
精彩留言选推
ID 田玉
最开始看的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当时完全是当做一本小说来看的,书中描述的内容跟日常接触到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所以对于我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 为了探讨是否世界上所有地区的男女青年在青春期都会像美国和欧洲的男女青年那样经历躁动,困惑与反抗,米德来到了萨摩亚这个地方,开始了自己的调查。其结果提供了一种反例。 后来德里克 弗里曼的一本书揭示了米德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些不足,她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调查,于是对于能支持自己观点的现象就加以详细地描写,对于另外一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现象就忽视掉了,所以米德的著作对于现代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意义大概在于可以用来反思民族志的写作。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正确的态度,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加以生动的叙述。 尽管受到批评与质疑,然而还是很喜欢这本书,通俗易懂,又很有吸引力。
ID 柠檬鱼
表白王明珂教授的《羌在汉藏之间》 本书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 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以及推动此成长历程的社会与文化微观过程;这是以具体研究来说明华夏与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历史变迁。
ID 李琬
我想讲一个:田汝康先生的《芒市边民的摆》 在40年代动乱之中产生的学术著作,往往要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给人信念和安慰。这本书结论写道 “现代人在民主政治上所获得的安慰远不如摆夷在摆中所获得的来得大,因为摆夷社区确因为摆的存在而将一切天然人为的不平等弄得有个平等的信念” 这种做摆的活动,相比现代社会几种宗教,虽然同样是寄托于彼岸世界的希望,但摆夷的希望更加实在,更能被大家见证。这与他们那一份身体的劳苦与心灵的安宁是完全一致的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摆夷认为做摆的耗费应该是由自己工作的报酬得来,才能发生最大的效力,贵族老太太为了做摆,也会自己劳动、帮人做工。原来在他们那里,无论有怎样的阶级,心中总还是有一个完全赤裸地接受裁判的观念。不是自己的所是与所得,而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赢得永远的奖励。
ID 小叶子
对我影响最大的民族志是吴飞老师的《麦芒上的圣言》与《浮生取义》。读《麦芒》时我还是哲学宗教学本科生,那之后开始对田野调查方式着迷。读《浮生》时我开始转向对传统家庭研究的阅读,那之后做出了跨系考博的决定,并且逐渐确定了家庭研究为志业,到今天为止相关田野也做了一年余,有困难,但无厌烦,深感其趣与义,感到当年受那两本书的影响,是真实确凿的,不是一时的学习冲动。不过我也觉得,经常去上一上作者的课、长期跟作者读书、然后阅读作者的理论研究及民族志,才是更为落实的和珍贵的受教方式。
读者 阿西达卡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厌恶旅行的人类学家在旅行,他用轻松流畅的笔调记录了旅途中那些生动有趣的事情,又不乏对不同的人类群体以及人类学本身深刻的思索。它有点不像严肃的科学民族志,也真是因此,使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ID LAN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是小哥我第一本通读过的人类学作品。没有那么多诘屈聱牙的理论术语,只是讲故事。好的人类学家,一定是讲故事的高手。好的民族志作品,也应当像故事会一样大众喜闻乐见。否则,著书立说又被束之高阁,不是可惜了那些造纸的木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这些日常生活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历史一道,担承了共同的记忆,是并行不悖的双轨,引着我们日日新。民族志的意义何在?窃以为,日子终究是拿来过的,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很累,为别人的世界而准备更累。为了写而写,不如不写。为文造情和为情造文,是天壤之别。民族志不应当成为新的文体,而是一种研究的方式。至少没有必要固化其自欺欺人的科学色彩,而是还原到文学作品的范畴来。要知道,参与观察者,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生活品头论足?又何曾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其建设添砖加瓦?以遵照职业操守之名,行不作为之实,自欺欺人尔。然则如何尊重主体性,平衡结构性和能动性的关系,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只见到人,何曾有人民?希望今后业界能有更多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优秀民族志作品。
ID 牟桃
“摆在摆夷里没有一刻沉寂;摆夷有了摆也就永远不会散场”。看了《芒市边民的摆》这一眼,足以惊艳一生。在民国时期的民族志作品中,宗教方面的作品极为少见,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宗教的作品就变得弥足珍贵。这种不跟风、不人云亦云的精神促使我研究当前争议极大的新疆宗教极端问题。两年的农村维吾尔族的宗教实践的调查使我发现,宗教的积极作用也好,消极作用也罢,都不能归咎于该宗教,而要像费孝通先生在该书序言所说的需要“宗教研究的扩大”。
ID 山水人声
马林诺夫斯基的经典作品《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听师长听别人谈论了很多次,当第一次翻阅的时候,便被其中作者自己的序言给震住,确实民族学人类学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精力、兴趣和财力及人力帮助的。作者开创的民族学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是今天我们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所极其需要的。作者对西太平洋岛上的土著人们“库拉圈”进行了观察、诠释,对今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依然极为有用。我爱这本书,好书,一起分享。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开启我关于民族学学习的启蒙者,是自己民族学学习路上的小情人与指路者,一路走去以她作为学习路上实践里的陪伴爱人。
ID 张靓驰
感觉最爱的还是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虽然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民族志,但是对于澳洲土著的仪式介绍很有意思。我其实不是很在乎表达的东西,而是对于仪式本身很感兴趣,特别是宗教仪式,印象很深刻就是三种仪式以及仪式的转换,非常有趣。民族志,不管是看本文化的加深印象,还是异文化的新奇,很有趣。可能本身是喜欢读故事吧!特别是有趣的真是的故事。
感谢那些曾经照亮过我们的民族志
笃志不渝 勉力前行